附近一百元约-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,400元3小时快餐,真人同城炮约qq群

吃饭、吃饱饭与“打包”
2020-08-24 11:13:19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周媛 | 作者:江鸣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335

笔者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,那是过“苦日子”的年代。此话一点不假,苦到什么程度,苦到一两岁的小孩要靠吃“土洋参”(一种勉强可以充饥,但不能代替主食的野生植物)的茎块过日子;苦到有红薯粥和豆子粥吃,那算是很不错的。

而真正吃上饱饭的日子是1978年搞“联产承包责任制”以后的事,当时是“交够国家的,留足集体的,剩下的全是自己的”。这时候,家里才有了余粮,农村人也开始像城里人一样,不但要吃得饱,还要吃得好,吃得风光体面。

然而,曾几何时,有的人忘了吃不饱饭的年代,更不明白当年国家为什么要发粮票和布票,特别是农村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,城里人上酒店和下馆子的聚餐聚会,往往是“亲朋好友一声约,饭菜酒水一大桌。海吃海喝才尽兴,管他剩菜有几多”。来了即点菜,点菜即开吃,吃了即走人,似乎谁也不留意桌上的剩菜剩饭了。这种浪费实在惊人,也没有必要。

笔者穷苦出身,一辈子过的是平淡日子。但自走向社会那天起,却总是铭记着一个道理“人民币是自己的,但资源是社会的”,每个人都没有铺张浪费的本钱。故此,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的消费,笔者从来就有“吃不完打包”的传统和习惯,实在不忍心浪费桌上还可以接着吃的菜。吃不完打包,既节约了社会资源,又减少了浪费和开支,自己或家人还省了下一餐的餐厨劳顿,又有什么不好?

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古诗国人能背的十之有八九。但能真正体验到“粒粒皆辛苦”的人,恐怕为数不多,除非真正在农村参加过早稻抢收和晚稻抢插的“双抢”,在“野田农禾半枯焦”的场景中劳作过的人。难道我们今天真到了富得流油的地步?说句实在话,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和进步到这种水平。即使真正实现了现代化,我们也没有必要丢掉优良传统,奢侈浪费。

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”。请客吃饭大多是或交流工作,或联络感情,或增进友谊,或人逢喜事,或图个轻松,但绝不是为了撑面子、讲排场和晒有钱。无疑,我们在提倡光盘行动的同时,面对剩余饭菜绝不可“小气”,可以明正言顺地“吃不完打包”,可以理直气壮地“拎回家再吃”。

责编:周媛

  下载APP